时间:2022-09-28 20:52:12 | 浏览:1011
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密切利益联结关系,在持续推动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上做文章,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社会合力,打造产业发展带,精准发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点亮“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探索拓展巩固脱贫成果路径。发挥辖域内旅游资源丰富优势,让群众搭乘旅游发展这趟快车实现致富奔小康。一是充分发掘资源。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地域分布,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定位,以五岩山景区为龙头,统筹发展东齐、施家沟、黄庙沟等“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民俗文化旅游;以蜀国文化为根基,积极推动阿斗寨乐不思蜀田园综合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为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以鹤壁集镇古陶瓷文化为主线,建设陶瓷小城镇。聘请旅游专家到山区实地考察调研,设计了骑驴坐驴车、篝火烧烤、农村集市购物、锣鼓秧歌迎亲等极富地域民俗特色的旅游项目,规划了一日游、两日游线路,创办了“东齐香椿节”“登山文化节”“红叶节”等节庆主题旅游活动,打响鹤山旅游品牌,鼓励群众以务工、创业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其中,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多方实地调研。区乡村三级组织开展了大调研活动,通过逐村召开座谈会议、群众访谈、走访调研等,查清了土地贫瘠、产业发展薄弱、增收渠道窄、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确定了全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实行部门联动,密切配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带建设与发展。三是确定联结关系。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务工就业、销售特色农产品、实施到户增收项目等途径,将群众镶嵌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中,建立了“农户资产收益+务工收入”“基地+农户+务工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乡村旅游+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利益联结模式,确保了辖区脱贫群众至少有两项产业增收措施。截至目前,推动了云端西顶民俗等6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培育了东齐等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重点扶持“西顶小镇”等28家旅游产业示范户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民宿客栈和农业采摘等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产业直接就业361人,直接带动脱贫群众1228人增收。
做实光伏产业,推进巩固脱贫成果稳步发展。为确保年老体弱、身体残疾、身患重病或缺乏劳动力的困难群众稳定增收,鹤山区在荒山上建设了光伏电站,并为农村特殊脱贫群众量身打造了增收政策,实现了全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受益全覆盖。一是科学调度,刷新鹤山建设速度。鹤山区专班督导、每天调度,探索了项目建设及收益分配“六个统一”,即统一筹措资金、统一设计招标、统一竣工验收、统一运行维护、统一建档监管、统一分配使用。经过紧张施工,12个村总计5.6MW的光伏发电项目历时2个月全部建成并并网发电,刷新了“鹤山建设速度”。二是合理分配,保障弱势群体增收。鹤山区创新光伏收益分配方式,重点保障老、弱、病、残和无劳动能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体,以人为单位,每人每年可享受500至1000元补贴,主要包括困难家庭中的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员、五保人员、残疾人员、高中在校生和非职业类本科以上在校生、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弱势群体产业扶持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发放光伏收益732万元,覆盖3000余名脱贫群众。三是激发动力,避免“终身绑定”。为了避免“终身绑定”,鹤山区每年按照民主程序确定受益对象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探索了“按劳分配,以奖代补”的分配方案,创新实行了脱贫户出义务工获得光伏补贴机制,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公益性劳动、为村集体出义工,按每个工50元的标准奖励给脱贫群众,避免了简单发钱发物引起其他群众心理不平衡现象,激发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
做大特色加工产业,加快乡村振兴实施步伐。积极发展无污染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打响鹤山区脱贫产业名片。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植鹤壁市鹤山区五岩山九头艾艾草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龙头企业,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吸引和带动更多脱贫群众参与艾草种植加工,发展艾草种植面积4000亩;引导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开发了艾绒床上用品、艾绒车枕等保健品系列,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带贫能力,艾草加工基地安置劳动力就业人数50余人。二是开发绿色食品。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东齐红油香椿”“西顶黄金小米”“山楂露果酒”“古楼香油”等农产品加工规模。通过网络宣传,点对点对接商场等方式,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叫响鹤山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各类农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三是开发作坊式加工就业点。天海加工作坊负责人李利红在鹤山区中山脱贫户易地搬迁居民区成立汽车连接器加工作坊,带动安置22名妇女就业,其中易地搬迁群众10人。
做优特色种植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改变群众传统种植模式,积极发展芝麻、丹参、水蜜桃等特色种植,进一步补齐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打造特色种植区。依托花卉苗木、小杂果种植优势,吸引多家企业参与发展特色种植,建立产业基地、农业合作社、生态农庄等总投资约5000余万元,打造特色种植区,努力实现每个乡、村都拥有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特色优势明显的种植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一是重点扶持特色种植产业基地。建立以龙宫村禄鑫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后蜀村博文园林有限公司、毕吕寨村金凤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公司为龙头的花木种植产业基地,鼓励引导基地向苗木种植、林下养殖、观光采摘、大地景观、餐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金线河生态农庄,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三是“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种植。将特色种植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注重培育以金凤岭花木种植企业为样板的“种养游”相融合的田园农庄模式企业,发展绿洲牧业养殖企业等农产品基地23家,实现了与乡村旅游产业并联耦合发展。以东齐、西顶村为中心积极发展香椿、核桃等特色林果种植,以高洞沟村、蒋家顶村为中心发展甜杏、葡萄等特色林果,以梨林头村为中心探索发展丹参等中药材种植,以毕吕寨村、郭吕寨村为中心发展油菜花等油料作物种植,基本实现了每村都有特色种植。(鹤壁市鹤山区乡村振兴局张俊妮供稿)
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密切利益联结关系,在持续推动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上做文章,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社会合力,打造产业发展带,精准发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点亮“提升群众幸福感和
走进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座座工业厂房鳞次栉比,厂房里的工人忙碌不停;广袤的乡镇,蔬果、茶叶、中药材等产业成片相连;漫步城市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处处显示着蓬勃发展的生机……建区以来,观山湖区围绕“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城互动,实现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宋明增 通讯员 白桦)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南乐县坚持调优结构、绿色发展、提升品质、创响品牌、完善链条,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三三”战略,整合产业衔接资金9928.56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亿多元,大力发展西红
来源:泰安日报-最泰安预计生产总值增长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亿元、增长7.1%,完成税收收入21.1亿元,占比87.9%,列全市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全市第一位;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7%、列全市第二位;……2021年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世成)“自从老书记高传海成了我的帮带导师,他带着我访农户、跑项目,教我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尽快融入村“两委”班子、解决村里的棘手事。我现在处理村上的事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更有底气和干劲了。”近日,谈起“导师帮带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通讯员 张星近年来,郾城区把“三块地”改革作为促发展、增收入、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挖潜、储备、开发、增收”滚动发展机制,充分激活土地资源要素潜力,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全面排查,摸清闲置土
近日,在五莲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举办的电商直播培训班上,来自五莲乡村的数十名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人齐聚一堂,对农产品直播销售技巧进行“充电”学习。课堂上,辅导讲师围绕农村电商的运营方法、网络直播带货的技巧、短视频的制作要领等方面进行全
来源:民生周刊-民生网近期,山东省临清市建立农村“党员夜会”制度,推动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在“夜会”中设置“红云课堂”、组织生活、“板凳夜话”等环节,集授课、议事、谈心于一体,逐渐成为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加油站”。结合农村
图为邢台市任泽区南甘寨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无人机图片) 宋杰 摄中新网邢台3月25日电(张鹏翔 武娜)25日,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南甘寨村蔬菜种植基地,菠菜、西红柿、茴香苗等长势喜人。“我租了村里5个大棚,今年年底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李倩倩报道 秋日微风,吹过漫山的松翠,在距陵川县城40公里的王莽岭脚下,美丽的锡崖沟村坐落期间。乘坐旅游观光车沿7.5公里挂壁公路前往锡崖沟村,一路风景秀丽,透过满眼墨绿。▲空中俯瞰锡崖沟 锡崖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人民网武汉9月9日电 “武穴长江大桥通车在望,黄黄高铁全线贯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格局加速构建,区位交通优势愈发凸显,未来前景可期。我们非常看好武穴的发展。”9月9日,在湖北省武穴市9月份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会上,前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鹏宇 通讯员 杨晓光今年4月,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濮调研时对华龙区布局医学人工大数据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加大医学新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提高疫情防控、医疗诊断等工作标准化、智能化水平,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的指示。
初春的卧龙大地,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日前,走进南阳市卧龙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南阳福通实业有限公司中欧智能医疗及光电创新创业产业园项目的施工工地,各种施工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有序,两座标准化厂房和两座研发中心楼拔地而起,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
【编者按】“两个矿泉水瓶,制成一件T恤衫”“一个旧电瓶进去,一个新电瓶出来”。在安徽阜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依托循环经济,阜阳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科创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打造出了国内链条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安徽省滁州市近年来抢抓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紧扣重大项目建设,激发优势产业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建链强链,构建光伏集群新效应 走进东方日升(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