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悠悠运河流千年历史文脉永续传——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纪实

2022-09-30 20:28:39 2237

摘要:1/62/63/64/65/66/6【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利英】它曾是一条航运繁忙的河,千百年来波光云影、千帆过尽,“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曾是它的真实写照。它也是一条文化河,卫河如碧丝般串起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名胜,在这...

  • 1/6

  • 2/6

  • 3/6

  • 4/6

  • 5/6

  • 6/6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利英】它曾是一条航运繁忙的河,千百年来波光云影、千帆过尽,“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曾是它的真实写照。

它也是一条文化河,卫河如碧丝般串起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名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名水之汇、古桥古渡、古街古城的唯美展现。

它还是一条生态河,截污治水、清淤植绿、绿色发展,河道碧波重现。

它就是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它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越浚县县境,全长约71公里,沿岸运河遗产涵盖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三大类,包括河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桥梁遗存、仓库遗存、运河城镇遗存、运河文化景观六小类,被誉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中遗产最为丰富多样的一段。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与大运河结缘千年之久。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鹤壁市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拓展区,将浚县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

结合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规划及浚县实际,我市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明确了“建设文化旅游生态融合示范区,打造豫北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的战略定位。

运河·古城:打造运河城市典范

河流兴,则城市兴。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朝时,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的“卫”字名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

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在隋唐时期是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宋、元、明、清历代持续整修维护,始终发挥着漕运、通航、灌溉、调蓄洪水等多方面作用,通航时间达1800年之久。如今的卫河,不仅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涝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仍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基本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裁弯取直和航道升级改造,是我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

浚县古城因运河而建,亦因运河而兴。作为河南省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拥有名胜古迹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浚县在卫河(永济渠)沿线各市(县)中,拥有城池、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祭祀建筑等遗产类型,且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北方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浚县坚持高起点规划,围绕“保护传承、整治修复”,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加快古城保护步伐,着力构建山—水—城”旅游空间格局;实施古城保护项目58个,特色商业区入驻服务企业和特色商铺300多家;县衙、端木翰林府、海棠谷、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和四条大街等46个项目,已经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位于浚县古城东边、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粮仓,总储量约3360万斤。

运河·文化:保护“活态”的运河文化“动脉”

一条河的历史与文化要有物质的载体和文化的空间来作证,即必须要有文脉的传承,文脉是生生不息传承的文化传统。

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历史遗存丰富,包括原生态的河道本体、枋城堰遗址、云溪桥、黎阳仓遗址、浚县北街土圆粮仓以及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浚县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等,是名副其实的“古代文化长廊”。

卫河(永济渠)浚县段两岸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在中国历史上与其密不可分的文化名人。

寻着这一文脉沿着卫河行走,你会感到:每看到一座古渡,内心会涌出思古之幽情;每走过一座古桥,脑海中会浮现一段古老的传说;每迈进一座古宅,眼前能浮现一位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

运河航运鼎盛,运河漕运的便利,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发展,亦孕育了丰厚独特的运河文化——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因起会早、规模大、会期长而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已成为传统春节文化、古庙会文化的“活态”化石和不可复制的民俗文化经典。近几年,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浚县古城及庙会社火。今年农历正月十六社火大赛当天,通过直播了解浚县古城、观看浚县正月古庙会社火表演的网友就超过2000万人次。

近年来,浚县正月古庙会、泥咕咕、民间社火、浚县西路大平调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无一不述说着浚县这座运河古城昔日的繁华。

要想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必须先让其“活”起来。按照规划,浚县古城西大街被划定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遏云楼就位于西大街南侧。据当地老人说,这座古戏台以前主要用于敬神、颂神、拜神、许愿、还愿,戏台上唱的是“神”戏,跳的是傩(nuó)舞。现在这座戏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西路大平调展示的舞台,路过此地的市民经常能听到戏台上传来的铿锵有力的唱腔。

“对浚县西路大平调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除了专项扶持资金,就是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大平调、喜欢浚县西路大平调。”浚县古城办韩守富说。

在浚县西大街,除了能听到浚县西路大平调,还能找到许多浚县老字号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的商铺。吴二锅花生米、憨刀泥塑、屯子石雕、木雕等都聚集在此。

为了避免传统文化元素成为“盆景”,让年轻人亲近古城,浚县古城还增添了民俗体验、娱乐休闲、特色美食等业态。

运河·生态:让运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

如果说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那么生态就是大运河的生命。

自2012年起,浚县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开展卫河(永济渠)浚县段的河道治理工作——相继实施了城区护城河清淤工程、城区护城河驳岸墙加固及护坡工程、城区段河道沿岸遗产小道铺设工程等一系列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加强卫河污染源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恢复了行船纤道;利用南水北调进行生态补水,改善河道水质;健全“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日常维护和监测系统,及时处理卫河沿岸垃圾堆放及倾倒问题;持续推进卫河沿岸绿化工程,实行严格管控,全面提升大运河环境品质。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着重提升卫河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堤防、险工、穿堤建筑物进行除险加固,并不断加快沿岸绿化带建设进程,持续提升大运河的生态涵养能力。”浚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说。

运河·未来:打造豫北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

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浚县实际,我市将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定位为建设大运河民俗文化旅游区,打造全国大运河民俗文化展示高地。具体做法为,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等相关产业为载体,着力培育“千年运河”“天下粮仓”等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将大运河浚县段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

该县将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连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世遗河段和城区至屯子段打造黄金廊道,三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

打造黄金廊道。通过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文物保护与遗产展示,景观建设与游憩服务,打造连接浚滑界至浚县屯子镇遗产展示带、生态景观带、观光旅游带,建成大运河浚县段文化旅游生态相互融合的黄金廊道。

构建三大片区。依托浚县大运河遗产分布和城镇布局,将大运河文化带重点范围划分为西南片区、中部片区和北部片区。其中,西南片区主要包括淇河口和新镇古镇两个分支片区。淇河口主要是挖掘和展示运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枋城堰遗址、枋头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刘庄节制闸保护利用,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三河交汇景观建设等。新镇古镇拟投资7.5亿元用于保护运河古镇肌理,修复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维修河岸寨墙坝头,考古复原展示码头和渡口,构筑运河古镇旅游空间。中部片区主要指浚县古城片区,拟重点打造以商埠民俗文化为特色的运河古城,实现“山、水、城”三位一体,立体呈现“运河、城池、青山”相依相生的脉络与空间关系,集成打造开放式、多点面“露天博物馆”。北部片区主要是屯子片区,拟重塑屯子运河古镇、复原展示屯子码头,开发保护运河古村落码头村,展示石雕名镇作品和技艺,考古顿丘城遗址等。

“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浚县实际,现已谋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大项目50个,包括大运河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古城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水系利用项目、滨水生态空间建设项目、文化旅游项目等,部分项目已入库。”浚县文物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士超说。(本版图片由浚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