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20:26:10 | 浏览:6858
鹤壁,太行山东麓
你知道的是
鹤壁
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
你不知道的是
鹤壁各地名由来的背后
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浚县”一地
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
浚县
浚县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
鹤壁,太行山东麓你知道的是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你不知道的是鹤壁各地名由来的背后藏着说不尽的故事.....“浚县”一地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浚县浚县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济宁新闻网」济宁为什么叫济宁?曲阜为什么叫曲阜?泗水为什么叫泗水?金乡又为什么叫金乡?......小编为您整理了济宁及各县区名字的由来,涨知识哦!!济宁以“水”得名济宁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距今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散布着众多
济宁为什么叫济宁?曲阜为什么叫曲阜?泗水为什么叫泗水?金乡又为什么叫金乡?......为您整理了济宁及各县区名字的由来,涨知识哦!!济宁以“水”得名济宁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距今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济宁的“有仍氏”
浚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1号)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刘青同志辞去浚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请求的决定(2022年5月14日浚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为发挥商会调解优势,促进诉调对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实现纠纷合理分流、稳妥化解,发挥特邀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9月22日,浚县法院和浚县工商业联合会在浚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一楼同心家园举行县法院、
大象新闻记者今天上午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7月中旬以来,鹤壁浚县遭遇了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浚县作为主降雨区主泄洪区,遭遇了历史极值的强降雨过程和行洪过程,特别是河流上游汇流下来的山洪和泄洪,5个蓄滞
河南商报记者 李斯琦 王访贤/ 文图7月26日凌晨2点27分,河南卫河浚县新镇镇河段决口成功合龙。此前,浚县新镇镇、小河镇村民目前已经基本转移完毕,被分散安置在浚县设立的9个村民安置点。被统一安置的群众生活条件如何?医疗卫生条件又如何?7月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陈骏 在媒体对当地文化地标广场内出现违章建筑一事进行关注后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将涉事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并承诺将加强对包括子贡墓、子贡祠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11月26日,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本报此前的报道进行了正式回
在豫北黄河故道平原上,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浚县古称黎阳,始建于公元1369年的明洪武二年。古黎阳县建所于西汉时期【今浚县大伾山东北角】,后历经北魏,东汉一直都是历史重镇。著名的浚县伾【pi】山大佛就是建于北魏时期。▲浚县
欢迎关注本头条号,了解更多宿州点点滴滴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黄淮平原南端,与苏、鲁、豫三省11县接壤,历有徐南形胜之称谓,其丰富的物产、良好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使这座生机勃勃的新兴工业城、现代农业市、皖东北商贸中心正大步走向未来。 宿州市历
临清市 按禹贡古属兖州,商周时为 “王畿之地”,属卫,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巨鹿郡。汉高祖12年(前195年)改巨鹿郡为魏郡,本域设清渊县,属魏郡,后属冀州阳平郡。晋咸宁中改为清泉县。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为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临清
邯郸邯郸:地名专用,沿用了三千年。据了解,文献记载“邯郸”一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殷商末年。而对于“邯郸”一名的解释,至今最为流行的则是曹魏时期张晏的说法。按照张晏的解释,“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
定襄是忻州的一个县,历史悠久,大概建于东汉建安末年。但是,如果查一査关于定襄的历史沿革,你就知道,很多城池都曾以定襄为名。定襄,可真是个难以舍弃的好名字。西汉时期,就设立了定襄郡,城址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盟西南土城子。东汉初,这座县城
伊犁,刻进名字的“故乡”■李 昊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熊晨曦 周敏剑她叫刘郑伊,是新疆伊犁军分区某边防部队的一名排长。生活中,她更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出生在河南的伊犁人。河南和伊犁,相隔数千里,却是她的两个家、两个故乡:一个是心之所依,一个是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2020年全市GDP为980.97亿元,是河南省唯一GDP低于1000亿元的地级市,同时也是河南省常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鹤壁常住人口为156.6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0.31万人,是河南省